近年来,在短视频的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拭去历史的尘埃,以鲜活灿烂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关注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背后,离不开众多短视频创作者的推动。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传统技艺,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创新表达。他们之中,有人将生活过成了诗,致力于从历史深处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有人在故事的演绎中,巧妙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融为一体,为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有人身着汉服,在异国街头奏响古筝,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铮铮回音。
11月12日,停更1200多天的李子柒宣告回归,她首更的内容与非遗漆器有关。这条短视频发布5小时内播放量破亿,就连海外平台都赞誉有加。采访中,李子柒动情地说:“很多非遗文化像极了垂暮的老者,站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回望,它需要被很多人看见,需要被很多人关注。”
在三年的沉寂时光里,李子柒拜访了一百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了对非遗技艺的感受与学习中。
在漆器制作视频的开头,一位灵动的少女眺望天边流云,聆听山间回响,与自然融为一体。随后镜头缓缓展开,详细呈现了漆器制作的复杂过程:割漆、制胎、上灰、上漆、雕刻漆面、镶嵌、彩绘、脱胎、推光……整个制作过程耗时六个月,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件金光璀璨、熠熠生辉的麒麟回首漆器。
在李子柒精心创作的短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生活,看到了纯粹质朴的非遗绝技。很多自媒体博主受她启发,也想为非遗“争一争”--明珠不该蒙尘,它本身就是光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非遗传承的赛道上,已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李子柒”,他们的作品将乡间的简朴生活与非遗文化相融合,让观者在欣赏乡间美景的同时,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不由自主地爱上非遗文化。就这样,非遗文化的种子悄然种下,并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朱铁雄创作的短视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的创新演绎。在他的作品中,舞狮、木偶戏、唱戏等传统技艺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而是中国式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朱铁雄被网友称为“国风变装天花板”,他的视频在短短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呈现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有“她忘了我的模样,却牢记我的念想”的亲情,有“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的爱情,有屡遭失败仍追逐梦想的坚守……
除了以情感打动人心外,朱铁雄的视频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大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关。对此,朱铁雄尝试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新与旧”中,他说“新的可以来,旧的也不能去”;在“快与慢”中,他说“慢下来才是真正的快”;在“面子与里子”中,他说“做‘里子’也光荣”。
在视频的结尾部分,特效变装惊艳亮相,齐天大圣、赵子龙、关云长等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此时,观众内心的情感被再次点燃,故事的讲述也在“变身”后走向尾声。在朱铁雄的演绎下,我们看到了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同时,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化有了焕然一新的表现形式,新颖又有趣,激发了不少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故事终有结束时,但传承的故事永不完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会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青年旅法古筝演奏家、音乐短视频创作者“碰碰彭碰彭”身着一袭汉服,在法国地标性建筑前的广场上弹奏古筝。《我和我的祖国》书尽国泰民安,《上春山》刻画春日气息,《骄傲的少年》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现场,不少外国人被乐声吸引,驻足聆听,有人拍照留念,有人随音乐起舞,还有人情至深处悄然泪下。这一幕幕场景,让许多人倍感自豪。
除了演奏中华经典曲目外,彭静旋还用古筝演奏国外音乐,例如她演奏的《See You Again》,获得了上千万次的播放量。她还将古筝与其他乐器结合,其中既有中国传统乐器唢呐、二胡等,还有国外乐器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不同乐器碰撞组合,演奏出一场场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视听盛宴。
如今,彭静旋的古筝表演还出现在了瑞士、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街头。她说,未来她将继续带着古筝去看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传承中国古典音乐文化。
李子柒、朱铁雄、彭静旋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将传统文化带到了大众面前。诸如此类的短视频创作者还有很多--确山铁花千年来第一位女传人“江寻千”,再现了炭花舞、盒子灯的“南翔不爱吃饭”,制作并记录中国传统美食的“滇西小哥”……这些短视频创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活”起来迈向“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