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的时节,钢琴作为文化舶来品,就已经登陆中国了。但那个时候,钢琴或者可能有的钢琴演奏,基本是皇室的独享。
直到1860年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加快渗入,钢琴也开始逐步向华输入。1870年,英商在上海设立中国钢琴制造工厂,取名为“山姆·谋得利(S.MOUTRIE)钢琴(上海)有限公司”。工厂虽然设在上海,但厂方最初聘只是聘用英、德、意等国高级技师,其产品跟中国几乎没有太多关联。十多年后,“谋得利”才开始招收中国工人,中国人正式开启学习钢琴制造的征程……
今天,金小博要给各位简述的是中国钢琴的起源。确切地说,是金山所拥有的七个中华老字号品牌之一的“施特劳斯”的前世今生。
对于度娘而言,施特劳斯(Strauss)是四位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的姓氏。父子四人在维也纳音乐界独领风骚75年;
但对于金山而言,施特劳斯是由金山代表上海,向世界推出的享誉百年的钢琴品牌。
一百多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尽各种屈辱。不要说生产制造钢琴,就连技术含量不甚复杂的西画颜料也被外国产品垄断(详情请阅读马利画材链接:一支画材颜料历经百年沧桑,验证国运兴,才有文运兴——百年马利为新时代的中国添彩!)。
是那些先后进入“谋得利”学徒的那些中国工人,将中国钢琴生产的火种保存了下来。1890年后,曾经在“谋得利”工作的学徒技工,在上海陆续开设钢琴(风琴等)维修保养的小作坊或琴行,让来自“谋得利”的欧洲经典钢琴制作技艺原本地的保留了下来。应该说,“谋得利”钢琴是中国钢琴行业的始祖,那些在“谋得利”工作过国人,包括他们的后代,陆续成为中国钢琴行业的基石,并在亚洲各地生根开花。
于此背景下,1893年,“祥兴琴行”的合伙人程定国在四川北路819号独自开设永兴琴行,这个后来被誉为“民族琴行”的琴行开启了中国人制造钢琴的发端。1895年,施特劳斯STRAUSS品牌诞生。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钢琴行业蓬勃发展。1923年,“谋得利”扩大生产规模,在倍开尔路(现上海市杨浦区惠民路927号,上海钢琴有限公司杨浦厂区)新建3700平方米四层专用厂房及其他配套。
而上海的钢琴生产企业也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1931年的5家,同时还有10家风琴厂,月产钢琴百余架。至此,上海也成为亚洲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东南亚地区的钢琴全部都由中国进口,包括当时日本的钢琴制造行业也受中国钢琴技术的影响颇深。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各钢琴厂商受到重大损失,重建后于1935年再次到达全盛期,月产钢琴数百架。据不完全统计,到1935年,上海约有钢琴从业工人500余人,年产钢琴2400架。这是旧中国钢琴制造的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闸北地区再次沦为废墟,各琴厂损失惨重,残存的几家迁入租界维持。上海沦为孤岛后,各厂产品滞销,相继停产,工人们只得另觅生计。1938年,运转68年的“谋得利”钢琴厂也落入日寇手中,残喘四年后倒闭。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琴厂重振旧业,欲图重新发展,然而全面内战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钢琴业停滞不前、前途茫茫,但仍在勉力支撑。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钢琴制造重归正轨。源自“谋得利”的钢琴制造工艺,在上海众多琴行中得到继承发展。各琴行相继增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期间较有名的有:永兴琴行的施特劳斯STRAUSS牌、精艺琴行的精艺牌、罗办臣琴行的鲁滨逊牌等。
1956年起,中国钢琴行业开始公私合并,后为加强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乐器工业,集中上海地区包括永兴琴行三家琴行在内的共29家小厂之力,于惠民路927号(“谋得利”旧址)成立上海乐器厂,实现了集中生产、规模生产。
1958年夏,轻工部在上海乐器厂(惠民路927号)召开“全国乐器会议”,会后设“试点组”于本厂,对钢琴、风琴进行解剖分析,对用料、工艺、技术进行交流,并将相关部件借助高校力量进行科学数据测定。在此基础上,按照演奏级要求,先后研制成4款中型钢琴,这是新中国钢琴的雏形,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从此结束了一味模仿、袭用外国生产工艺的历史。不久上海乐器厂朱氏带领贺三友等又研发出七尺钢琴和九尺钢琴,中国乐坛也有了自己的大型专业演奏琴。之后,上海钢琴厂开始集中使用“聂耳”、“英雄”、“上海”等新中国商标品牌。
1962年,在厂部科研人员的数月努力下,经历无数次的工艺试验,上海乐器厂在国内开创了不饱和树脂漆涂饰工艺,该漆种已成为当今世界普及的涂装方式,此技术随后向其余三家国有钢琴厂(北京钢琴厂、广州钢琴厂、营口钢琴厂)推广使用。
1963年,受国家轻工部委托,上海乐器厂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钢琴》标准。其后,企业又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钢琴制作技术》、《钢琴操作法》等一批著作,它们是中国钢琴制造的理论资料。
1964年受国外技术封锁,物资紧缺,上海乐器厂在这个时期开发了许多的新技术(例如开创性试制成中国独立的多层毡呢弦槌),并与上海机械厂联合研制了多款钢琴生产专用机床、大批专用工具,并提供了大量人员、设备、技术以支援了北京、广州、营口等地钢琴厂的建设,为珠江,星海,东北这三家钢琴厂日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基础贡献。上海乐器厂同时考察筛选制定了我国乐器材的主产区、五金用材的标准。1967年,为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上海乐器厂更名为上海钢琴厂。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钢琴厂由文化局转为轻工业部管辖。由于广州钢琴厂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一些上海钢琴厂的师傅开始南下广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钢琴厂林国海创办的广东香山钢琴厂,广州钢琴厂的工艺技术基础也在这个时期由此丰厚起来,当年所带来技术一直影响至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钢琴厂是中国钢琴行业的“黄埔军校”,技术工艺影响全国各地。
1984年,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上海钢琴厂开始了技术改造工作。1987年11月,为了迅速发展钢琴工业生产,扩大上海钢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市政府决定将上海钢琴厂、上海乐器修配厂等合并组建上海钢琴公司,总装生产基地仍在惠民路927号原址,同时在该厂区东侧江浦路627号新建大门及销售门面。到1995年,上海钢琴有限公司已具备七个制造基地,拥有专业钢琴制造设备600多台,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欧、亚、美、澳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为适应体制改革,上海钢琴厂更名为上海钢琴有限公司。2004年,随着红双喜集团划转归至金山区,上海钢琴有限公司也一并归入金山。2009年8月,原江浦路厂区,经改建后成立施特劳斯营销中心,并重新启用“惠民路927号”地址。2010年,施特劳斯钢琴荣膺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