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似火的盛夏时节,安徽农业大学赴东至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东至县尧渡镇,这样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热情,投身于乡村的广袤大地,开展非遗调研活动。他们深入寻访多位本土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何氏泥塑”“章氏吟诵”“吕氏影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印水成色,浑然天成。”何氏泥塑以尧乡特有的泥土为原料,其制作工艺繁杂,雕刻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和文化内涵,让实践队员们流连忘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笏章氏吟诵的表演课上,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古筝与古诗吟诵相衬的绝佳音律,古典之韵,古诗之美,在每个人的耳畔回荡。“‘白笏章氏吟诵’的调声悦耳,调式非常丰富,融入了地方民间音乐元素,对我们了解地方语言语音很有帮助,对吟诵传承和教学参考借鉴价值也很重大。”实践队员陈珂畯听后感悟颇深。
“吕氏影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品,采用中国黑等纯色花岗岩,实践队员们亲手尝试用钢针制作,领悟运用手腕调节针点的巧妙力道,疏密、粗细、深浅,图像或文字跃然而出,这一巧夺天工的手艺仿佛正在青年人的手中传承不息。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实践队员们深入尧渡镇乡村振兴生态基地,感受非遗在田野沃土中映射的乡土情怀,寻踪觅迹,考究其历久弥新的活力。
“民间艺术的路途曲折艰辛,手艺虽好,却难以传承,但唯有初心不改,坚持到底,终有柳暗花明。”如今,东至县非遗传承现状正在逐步好转,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承担起传承和推广非遗的重任。实践队员们也在学习中领悟到非遗的内涵。
青春因奉献而精彩,乡村因他们而改变。青年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实实在在地在乡村大地上,将自己所学进行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为保护和传承东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青春篇章。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