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了器乐表演节目《上春山》后,顿觉古典画风扑面而来,音舞之美令人震撼。唐李太玄《玉女舞霓裳》中“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出”的句子,想来亦是因音舞而生发吧?这便是音舞的力量,这便是音舞的情怀!
该表演将古筝 、箜篌和中国舞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一首已然家喻户晓的歌曲《上春山》,重新演绎出了山水、土地、希望、阳光和生机,让人们在音舞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是一种听觉、视觉的欣赏,更多的是感受生命的灿烂,历史的磅礴,山水的脚步和永远向着青春和美好前行的昂然。
多种艺术形式互为融合,相得益彰,无疑是这个节日成功的关键。此外,古筝和箜篌都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但两者的历史渊源、音色、音质、音乐风格、演奏技巧和乐器外形等方面是有显著区别的。该节目将古筝、古箜篌和现代箜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原有音乐的韵律,将箜篌的清越空灵,音韵丰厚与古筝的音色优美表现力强的特色,与舞美设计一起创造性地加以整合和体现,淋漓尽致地铺展了一幅山青水秀,盛世花红的“春的美景”。
这也是我最后给成片视频起的标题,一层意思是往北去演奏那首《上春山》,一层意思是这群孩子们用音乐走出这一步,攀登他们自己人生轨迹里的“春山”。
这是一场由古筝、箜篌、中国舞组成的《上春山》节目,在舞台上呈现出非常协调、灵动的效果。用指导老师黄黉旻的话说,这样的组合“它(节目)会有一些厚重的东西(箜篌)在托着它,然后有一些空灵的东西(古筝、中国舞)往上飘”。
我上一次听到箜篌两个字,或许还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李凭箜篌引》这首诗里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孔雀东南飞》里说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后来的日子里,我在国家大剧院听过交响乐,也在街头为一支自由的乐队而驻足,却与箜篌无缘得见。
不过,我查阅资料发现,未见箜篌并不是缘分不够,而是因为这项乐器过于小众。箜篌的不普及源于它在明清时期逐渐失传、濒危的状态,直到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复原出来,并以近现代箜篌的全新面貌重现世间。
一名老师教十名徒弟、这十名徒弟各自教十名徒弟就有了一百位传人……在国内,一群来自古筝、古琴等领域的音乐人们自发学习起箜篌,一传十、十传百地将这份非遗传承下去。
幸运的是,高安的古筝老师黄黉旻在十年前赴北京拜师学艺,成为了当时国内十几名学习箜篌的音乐人之一,而后在自己古筝培训班的基础上开设了箜篌培训班,为这一非遗传递薪火。
于是有了这一批习得箜篌的高安孩子们,得以拥有一个机会向国人展示这项古老、小众又厚重的乐器。
我在幼时也学过古筝,在北方的漂泊里用兜里的口琴排解忧思;与黄老师同是作家协会的作家,在作协群里和朋友圈看了好几年黄老师的文字作品;在2019年报道过黄老师带着古筝下乡的“文化扶贫”新闻。
更重要的是,我在北京呆了四年,我比这一趟的任何孩子都要清楚他们这些脚步的意义。
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是在琴房,我第一次看见竖着的箜篌,我观察着上面的丝弦,希冀找到刘兰芝十五岁的痕迹。
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孩子们的练习过程,记录下黄老师在上课过程里的实时句子,让它们在片子里呈现出最客观真实的练习课堂。
影片的剪辑我交错使用插叙、倒叙、顺叙的叙事手法,让整个故事节奏灵动、活泼,又使用了非常多的同期声,让片子整体的现场感非常足。
为了找到一根叙事下去的线,我与黄老师坐下进行了一个近半小时的访谈,我与她聊起箜篌的历史与发展,传承与创新;黄老师学习箜篌的历程;与央视导演的奇妙联结;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舞台对于孩子们的作用;从高安到北京这段旅途的过程和感受……
这项乐器从历史中来,被这群高安的孩子们用双手托起;孩子们用音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无问西东;音乐给予人生怎样的力量?孩子们乃至于我们,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脚步……
要知道,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多是自己的写照和心声。我在自己人生重要的路口上也曾“上春山”:那是2022年春夏之际,我也面临继续北漂还是返乡工作的路口,我上的那座“春山”在宜春袁州区,是状元洲上的多胜楼,名字来源于韩愈的那首“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我一层一层地登这座多胜楼,把每一层楼的楹联拍下来记录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一句一句读那些楹联“文章身价从来重,霄汉程途此去长”“岁月任从随手过,功名未必与心违”、“辞乡且作衔芦雁,入海终为戴角鱼”……
我对“衔芦”两个字感触颇深,于是登楼挥笔“衔芦万里。渺暮雪碎云,轻展垂翼。呜咽袁河且去,有情淅沥。”并在写完这首诗后,决定回到家乡工作。
回到家乡工作已近两年,我把这份“上春山”的情感通过这群去北京表演的孩子们的音符表达出来,看他们的汗水、脚步和旅途,听他们的琴声、歌声及谈天说地,想起来自己的青春岁月里,泛舟昆明湖,寻樱玉渊潭,踏青紫竹院,登高颐和园,折杏八达岭,远眺北海公园白塔,上过了一趟又一趟春山,好像走过了好多的路,却仍走不到一个对岸。
要知道,人生可不是三碗不过岗,人生是上不完的春山,是明月照大江,是日复一日而又满怀希冀的下一个天亮。
这个春天,这群高安的孩子们赶了几千里路走到一个舞台演奏了一曲《上春山》,也许是他们的人生一刻,也许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在纪录片的最后为这群孩子们写下了一小段注脚:
夏意正浓,这个春天已经过去。我与孩子们赶路的那个下午,大巴驶过赣江,由于前几日的雷雨,滔滔江水带着泥沙奔流而去。
但他们长大以后,会走出自己的路,登上一个又一个自己的舞台,看遍一条条大江大河,不是吗?
高安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请规范停车、礼让行人、规范经营、公共场所不吸烟......高安因您更文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