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8日消息(记者沈梅)10月5日,中秋节前夜,“海上心声 诗乐华章 月圆浦江”中秋诗歌交响朗诵音乐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举行。
音乐会以“诗、乐、光”构建三幕核心脉络,借千年咏月诗赋抒怀乡之情,用时代篇章礼赞祖国发展,层层递进传递深厚情感,经典作品在这里“常读常新”。期间,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的咏叹经一级演员刘家祯深情朗诵,让月光下的思念跨越时空。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演绎的《春江花月夜》,则在琴声伴奏中勾勒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的静谧意境。青年教师吴笑朗诵岳飞《满江红》时,“怒发冲冠”的豪情振聋发聩。艾青作品《我爱这土地》在青年诵读者朱子欣、张志鑫等的合诵,以及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力量之声组合成员王志达演唱的交织中,传递出对家国的赤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孙逊朗诵的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堪称全场难度最高的节目,他情感饱满且层次分明的朗诵,尽显专业功底。《黄浦江,我们共同的名字》在一级演员赵静的领诵下,带动观众情感共鸣。最后,赵静、孙逊、王志达、孙义伟领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掀起全场高潮。
这场演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诗歌朗诵、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三种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作为本台晚会导演,孙逊详细解读了演出的艺术内核。他介绍,从筹备到呈现,团队投入近两个月筹备时间,再历经三周集中节目编排,每一步都力求让经典与艺术深度融合。谈及中华经典传承,孙逊认为“传承经典就要常读常新”,而朗诵或演唱,是让经典“活起来”的最佳方式——这种无需复杂辅助工具的表达,既直接又有温度。更难得的是,朗诵对他而言亦是“自我疗愈的出口”。他常在深夜家人安睡后朗诵,无论是消解当日消极情绪,还是分享喜悦,亦或是陷入“无所凭借”的迷茫时,朗诵都能让他放松、找回内心安定,“看似在疗愈他人,实则先治愈了自己”。
刘家祯则从参演视角分享了晚会的独特价值。此次他参与三个关键节目的表演: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以及与丁建华等合作朗诵的欧震作品《月光下的中国》。他透露,所有作品均围绕“中秋、月亮、思念”核心,同时暗含对祖国大地与未来的美好期许。对于晚会的编排逻辑,刘家祯有着切实体会:“单一的朗诵晚会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而声乐、钢琴伴奏的加入,不仅让艺术样式更丰富,更能起到调节节奏、升华情感的作用,让文学的美妙更易被感知。”
赵静此次也为晚会带来了深情演绎,在她看来,朗诵看似“只需一席之地、无需服装道具”,实则是对演员的极大考验:“拿到作品要像创作角色一样,先摸清作者背景、作品语境,分清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散文,再琢磨如何表达——它藏着表演里‘声台形表’的真功夫,是门需要深耕的课程。”
作为晚会的“声乐担当”,王志达则以两首中国艺术歌曲传递家国情怀。他表示,自己演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是音乐学院学子的“必唱曲目”,虽旋律简洁却“满含对祖国的赤诚”;另一首艾青所作的《我爱这土地》,让他感慨万分:“学生时代,我因阅历尚浅未能完整演绎,如今以成熟歌手的身份诠释,才真正读懂诗中平实文字里的巨大真诚。”他特别提到,这首歌的呈现形式格外新颖:“上海电影学院的学生先朗诵诗歌,我再用歌声延续情感,实现诗与乐的衔接。”而钢琴伴奏的演绎形式,也让他仿佛回到音乐学院的时光,“只想用最纯粹的声音,把对祖国的热爱唱出来”。
音乐会以“诗、乐、光”构建三幕核心脉络,借千年咏月诗赋抒怀乡之情,用时代篇章礼赞祖国发展,层层递进传递深厚情感,经典作品在这里“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