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热”过后,美育普及化的时代到来了吗?在中青年人为接受艺术教育、参加艺术活动蜂拥而至、掀起热潮的同时,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是否同样爆发出对艺术的追求与热情呢?在提升文化艺术素养、享受精神生活的道路上,小朋友、中青年和老年人谁的体验更好、评价更高呢?
本期“今晚调查”针对居民文艺生活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1份。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有接受艺术培训的经历,对美育有需求、有关注,同时也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艺术培训给出了相应的评价。
在全部受访者中,19岁至35岁者占29.90%,36岁至50岁者占35.69%,51岁至65岁者占19.94%,其他年龄段的占比均偏低;在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员工占34.08%,个体工商业者占19.61%,自由职业者占15.11%,学生占13.83%,无业及离退休人员占10.61%,其他占比偏低。
近八成受访者对艺术培训有不同程度的了解。45.34%的受访者有参加艺术培训的经历,54.66%的受访者没有参与过艺术培训。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丰富精神生活方面也有了更为具体和迫切的需求。近年来,城乡居民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书法、绘画、戏曲、摄影、器乐、声乐不同门类的艺术项目吸引了大量感兴趣的参与者;在艺术培训的形式上,无论是公益讲座、市民夜校还是基础培训、进阶课程,都迎来了参与人数的增长。社会和市场所提供的美育资源的丰富和民众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民学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新趋势,也引领着未来的文化生活潮流。
在接受本次调查、对艺术培训有一定了解的234位受访者中,老年艺术培训获得的评价很高。超九成受访者对以老年大学为代表、面向老年人群的艺术培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非常好占41.03%,还不错占52.99%,负面评价仅占5.98%;超八成受访者对少儿艺术培训给出好评,非常好占31.62%,还不错占49.57%,负面评价占18.81%;相较而言,为高考艺考而进行的艺术培训好评率近七成,以“文艺中青年”为主要受众的兴趣类课堂和小组的好评率约六成,为提升职业技能而进行的艺术培训好评率不足五成。
由此可见,在艺术培训领域,“一老一小”两个圈层的体验好、评价高。“一老一小”时间充裕、经济条件支持、公共文艺资源和商业美育资源均较为丰富,因此参加艺术培训的体验感更好;此外,“一老一小”参加艺术培训的初衷和目标往往与中青年人不同,他们通常用更轻松、休闲的心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也就更容易获得愉悦的体验感。
每天晚上,可怡戴着耳机听孩子弹电钢琴时,都难免要考虑一个问题:究竟是为了避免打扰邻居而让孩子继续弹电钢琴,还是应该正规一些,给孩子买一台线后”的可怡从小学琴,当时父母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家庭经济也很紧张,但全家人还是节衣缩食,买了一台进口钢琴。曲谱一页页翻过,考试一级级考过,她的指法从生疏到熟练,家里的琴声从断续到悠扬她在钢琴旁、琴凳上度过了无数课余时光。“我不算在艺术上有天赋、有成就的孩子,但学琴带给我很多收获,让我更加热爱音乐,能够从音乐中获得丰富的乐趣。直到现在,我仍习惯在网上搜索著名钢琴演奏家最新的音乐会片段,听一听他们的琴声,感受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成长,是很美妙的享受。”
几年前,可怡计划为孩子报名钢琴课,几乎同时,她也帮妈妈在网上选报了老年大学的钢琴课。“孩子的钢琴课只是贵而已,老人的钢琴课才叫抢手呢!我连抢了三次都没抢上,当时我在我妈心里的可靠程度直线下降!要是再抢不上的话,我都做好给我妈报外面的培训班的准备了!”家有“隔辈人”各自学钢琴,她才对比出“一老一小”在兴趣投资上的巨大差异:可怡妈妈学了几个月琴,嫌可怡从小用到大的琴不好,毫不犹豫地换成近20万元的进口钢琴;可怡为孩子买了电钢琴,选的是专业品牌,在音质上也有专业表现,可总觉得不换一架三角钢琴不好。她在是否买钢琴上拿不定主意,忍不住和妈妈商量,被妈妈一票否决:“这么小的孩子,弹那么贵的钢琴干嘛?”可怡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只是偶尔当她想起家里这三台不同的钢琴时心中会百味杂陈,忽而又感觉十分好笑。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15.4%;预计到2028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有显著增长,可能会接近或超过4亿人。
与传统印象不同,当下以及未来新增的“新老年人”正在积极消费,并推动“银发经济”的消费升级。电商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的丰富选择之外,也更加积极地寻求精神满足和文化艺术享受,包括打击乐器、旅游度假、演出票务、摄影摄像在内的多种互联网消费,都得到了老年消费者的热切关注。近期关于老年人兴趣教育课程的调查显示,超七成“新老年人”有过或正在参与与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培训,其核心动力分别为满足求知兴趣、提高生命质量及拓展新社交圈。
数年前,徐女士因工作原因,曾带女儿小静旅居海外一年多时间。当时小静的年纪小,虽然英语说得磕磕绊绊,但和同龄的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好,还展现出一定的运动天赋。因为回国后工作很忙,又需要照顾生病的老人,徐女士没有时间为小静精挑细选兴趣班,就找了一个离家最近的艺术培训中心,打算先让小静在课余时间“玩一玩”。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艺术培训开发出孩子新的天赋。徐女士回忆说:“最早应该是在她二年级暑假的时候,培训中心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上海有个比赛,问小静报不报名。我说,没时间,算了吧!过了两天,老师又问爸爸妈妈没时间的话,爷爷奶奶能不能陪着孩子来?要是家长走不开的话,是否放心让老师带着孩子去参加比赛?我觉得是老师鼓励家长和孩子的话术,当玩笑地告诉了小静,结果她特别不高兴,说她想参加,老师说她能拿奖。我们最开始带她参加比赛,就是为了让她开心、长长见识。她比较要强,拿的第一个奖是二等奖,后来就都是一等奖了。”奖项越拿越多,小静对艺术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在陪伴小静参赛的过程中,徐女士认识了许多家长和培训教师,发现国内不少家长都准备安排孩子参加海外艺术学校的选拔考试。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讨论,徐女士在去年下半年陪小静踏上了“海外巡考”的旅程。她们的初步计划是先在欧洲考两家专业艺术学校,如果不能考取的话,就等一年再“转战”其他综合艺术学校。“我看到一些中国家庭是带着私人教师来的,生活和考试日程方面几乎都由教师协理。我盲目信任过去的海外经验,这次出国才发现各地的变化都很大,货币不一样了,信用卡也不能用了,地铁线路停运了,原来治安很好的区域现在变成脏乱差的地方杂务太多,我感觉挺干扰孩子考前学习和训练的。”幸运的是,小静拿到了两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今年,徐女士已经在着手择校,准备为“小留学生”陪读了。
现代娱乐文化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潮流示范效应,让少儿艺术教育意识深入人心,也带动了少儿艺术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行业预计,到2027年,中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两千亿元。相关调查显示,家长最希望孩子接受的是艺术培训项目分别是乐器(30.59%)、舞蹈(26.91%)、美术(21.81%),在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份额中仅上述三者合计占比近八成。少儿美育细分类别的“扎堆”,体现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的大众化趋势,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利于高质量的培训教师和培训课程脱颖而出。
家长对少儿艺术培训十分重视,很多家长不仅将其作为儿童兴趣爱好开发的渠道,也视之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少儿艺考能为孩子开启通往全新职业道路的大门,也有机会让孩子在文化艺术的商业浪潮中“乘风破浪”、一试身手。
在本次调查中,近六成(59.81%)受访者认为没有接受过美育,限制了自己发展文艺爱好、享受文艺生活;43.09%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文艺天赋才是自己过上理想中的文艺生活的限制因素;而三成以上受访者将其归因于时间精力不足(38.59%)、专业水平太差(34.08%)、缺少专业指导(31.83%)和没有发展文艺爱好的环境(30.23%)。通过艺术培训,受访者们希望达到的三项优先目标分别是:丰富业余生活(53.05%)、发展个人兴趣爱好(45.34%)、提升格调品位(43.09%)。
质量高、体验好的艺术培训,正在有效助力参与者更好地进行终身学习、享受有“艺”有趣的现代生活。“一老一小”能够摄取知识能量、不断学习进步、发展兴趣爱好、展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展现了时代进步、社会人文关怀的成果,同时也对继续增加文化、艺术娱乐的服务供给,提供更为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选择,提升“一老一小”美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