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青海省西宁南山,远古时有凤凰栖落,原有一个烽墩,曰凤凰墩,即所谓湟中八景之一。故此,南山又有凤凰山之说。
青海省女子监狱,就坐落在碧草繁茂的凤凰山下,滋养了一批春蚕蜡炬的园丁,她们用耐心和关爱挽救偏航迷途的心灵,用执着和忠诚守护着一方安宁。
青海省女子监狱始建于1954年1月,位于大美青海省会城市西宁市,是青海省唯一一座女犯监狱,主要承担成年女性罪犯的关押以及教育改造任务。也是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全国监狱劳教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司法系统先进基层党委、“全省监狱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前身为1954年1月成立的西宁新生土产加工厂和西宁新生被服厂。1964年被命名为青海省第十七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74年2月改为青海省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94年12月更名为南滩监狱,2002年4月,在青海监狱布局调整中,原南山监狱、南滩监狱合并成立女子监狱。
青海女监自1954年创建以来,已历70年,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青海女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接续奋斗,用责任担当、敬业奉献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威严,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2013年起,青海女监连续九年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2016年先后被授予“全省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女子监狱二监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青海高原青年文明号”,2022年女子监狱一监区被授予“青海省三八红旗集体”,2022年被司法部选树为全国“清廉监狱”,2023年女子特警队被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
解放初期,西宁南门外的南山脚下是一片空旷荒凉的坡滩地带,当地人称之为南滩。
南滩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3公里,沟壑纵横,荒山秃岭,坟头累累,杂草丛生,野狗狐兔游其间,放眼望去满目萧条,条件恶劣,令人生畏。
青海解放不久,党中央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一批又一批支边的热血青年、转业军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着为党的监狱事业奋斗的理想和愿望,从中原大地、长白山下、江南水乡来到青海高原,来到戈壁荒漠,来到湟水河畔,来到荒郊野岭,满怀豪情到青海参加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
1954年1月,西宁正处于寒风陡峭,一支热血队伍却在偏僻荒凉的凤凰山下的南滩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史。
青海省女子监狱始建于1954年1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地处南山路40号,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1954年1月1日,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处分别成立了青海省西宁新生土产加エ厂和西宁新生被服厂(内设女犯队)。
1957年2月,青海省西宁新生土产加工厂更名为西宁新生皮毛厂。1959年6月将西宁新生皮毛厂的轻生革车间和皮鞋车间与皮毛厂分开,成立西宁新生皮革厂。
1959年2月,新生皮毛厂正式成立地毯车间。5月,青海省新生企业公司下属的三八棉纺织厂移交至新生皮毛厂。6月,新生皮毛厂的轻生革车间、皮鞋车间与皮毛厂分开,成立了新生皮草厂。1961年4月1日,原“新生皮毛厂”经上级批准改名为“青海省新生皮毛厂”。
1962年8月西宁新生皮毛厂和西宁新生被服厂合并为西宁新生皮毛被服厂,1964年1月,编为青海省第十七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66年3月西宁新生皮革厂并入西宁新生皮毛被服厂。1967年2月西宁新生皮革厂又与西宁新生皮毛被服厂分离,重新组建西宁新生皮革厂。1974年西宁新生皮毛被服厂和西宁新生皮革厂分别更名为青海皮毛被服厂和青海省制革厂。1974年2月青海省皮毛被服厂编为青海省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1984年5月在原少年犯管教队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少年犯管教所(隶属于青海省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1994年10月,根据司法部关于统一规定监狱名称的通知,于1994年12月将青海省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和第三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分别更名为青海省南滩监狱和南山监狱,同时命名原女犯队为青海省女子监狱(正科级建制,隶属于青海省南滩监狱)。2002年,青海省南山监狱并入南滩监狱。青海省女子监狱在南滩监狱的基础上成立。
女子监狱从2002年开始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2005年成为省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这就是青海省女子监狱75年艰苦创业的发展历史:从当年的偏僻荒凉之地,到如今充满现代文明气息;从当年的设施陈旧简陋,到如今星罗棋布的信息化安全立体防线;从当年的艰苦条件,到如今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监狱工作呈现新风貌、新气象。
青海省女子监狱是青海省唯一关押女性服刑人员的监狱,监狱女警300余人,占民警总数的90%。她们时刻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抓规范、重改造、促发展”工作主线,刚柔并济,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践行改造宗旨,丰富改造形式,增强改造合力,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帮教座谈、英模报告、法律援助、进监义诊等活动,为服刑人员赠物品、授知识、解疑惑、送健康,促使服刑人员真心悔过、踏实服刑、积极改造。
70年来,在教育改造伟大实践中,青海省女子监狱格外重视文化建设,重视艺术矫治,重视母亲文化的挖掘与运用。母亲文化是女子监狱特有的改造文化。这是一种女警对女犯的改造对话,是要用亲情的呼唤、母爱的力量、家庭的角色回归和母亲的优秀品质,来唤起女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选择和规划,从而实现爱的播种、表达和奉献。
运用母亲文化,青海女子监狱先后改造了一大批罪犯,其中绝大多数人改恶从善,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们中有的成了技术员、技师、工程师、医师;有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有的担任了国营或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有的上了大学。
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抓规范、重改造、促发展”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女监特色,践行改造宗旨,丰富改造形式,强化教育改造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育改造工作新格局。面对改造难题,她们多管齐下、融化坚冰;立足社会就业形势,结合女性罪犯对职业技能的认知和培训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社会帮教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帮教座谈、法律援助、爱心义诊等活动,教育罪犯认罪悔罪、踏实改造,争取新生。
他们不是教师胜似教师,作为“特殊园丁”,面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教育对象,也赋予了她们特殊的责任,她们用耐心、细心一点一滴矫治罪犯扭曲的心理,点燃希望之灯,努力将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帮助她们顺利回归社会。
作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她们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秉承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依法依规加强罪犯管理,以落实制度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提升执法办案质效,以公正规范文明执法的实际行动维护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为法治社会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监狱高度重视女民警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开展“两癌”筛查和体检工作,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建设健身房、乒乓球室、温馨小屋等文体活动场所,为女民警职工提供休息、娱乐和阅读的场所;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缓解工作压力,高度赞美广大女警职工温柔坚韧、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六一”儿童节、全国助残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日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宣传;走进新宁路小学,开展普法、安全教育活动;联合西宁市妇联、团市委持续推进困难儿童暨青少年服务活动,通过发放温暖包、购买学平险、发放助学金等方式,帮扶因特殊原因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家庭困难中途辍学的未成年人,引导民警持续为民办实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青海省女子监狱在青海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大会上,获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妇女联合会表彰,荣获“青海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作为监狱年终总结评审工作的延续和延伸,2025年元旦青海省女子监狱各监区结合各自文化品牌,以教育改造罪犯为“源”点,以“文化如水 润物无声”主题为半径,组织召开总结评审会暨罪犯帮教座谈会,通过励先进、准帮教、缓情绪等方式进一步帮助罪犯明方向、找差距、思不足、勤总结、树信心。
一监区从“美”字入手,在由美润心、向美而行中积极探索女犯教育路径,从发现美、欣赏美、领悟美、创造美中潜移默化影响罪犯,让“美”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
二监区通过纪律、制度约束,培育罪犯“善学勤思多反省,遵纪守法严自律”的改造品性,使罪犯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良性转变,从内心深处觉醒向善、自“律”修身。
三监区由“思”入手,从源头对罪犯加以思想撼动,使思想在现实沃土上自由生长,从而“思”有所得,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改造效果。
八监区通过修“俭”身、立“俭”德,教育引导罪犯爱惜一粥一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罪犯的自我管理能力,塑造精行俭德的品性。
十监区通过教育改造,罪犯“悔身之过,迁身之善”能力得以提升,“悔悟由心,悔过于行”意识得以增强,有效促使罪犯认罪悔罪决旧我,学习新知迎新生。
2023年5月19日下午,青海省女子监狱开放月活动成果展示暨社会帮教仪式启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公检法代表、团省委、省妇联、省文化馆相关领导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代表、民警亲属代表、服刑人员亲属代表等120余人走进高墙,“零距离”了解新时代监狱工作。
活动人员依次参观服刑人员食堂、监舍、习艺车间、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室、文体展演、宣传展板等。在演播厅,观看青海女监发展短片,了解监狱发展成果。在文艺演出环节,观看民警和服刑人员编排的舞蹈、音诗画、快板、歌曲演唱等节目。
在社会帮教启动仪式上,团省委联合西宁市城中区360关怀服务中心、青海省康信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分别向服刑人员捐赠了5000元物资,通过物质资助,让全体服刑人员真切体悟社会的关爱。
参与开放日活动的来宾,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进监狱参观,看到监狱内规范有序的教育改造环境、公平公正监狱执法氛围,很多人都改变了原有的刻板印象。表示,正是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特别是监狱开展的技能培训、心理矫治等,使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得到矫正,让服刑人员重新走上新生的道路。
参观结束后,在习艺楼礼堂,来宾们与服刑人员家属共同观看了由服刑人员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向来宾和家属展示了她们的教育改造成果。“家里人一直担心妈妈吃不好睡不好,这次来到实地参观了一下,心就踏实多了。”服刑人员家属感慨,他们对监狱很放心,对亲人很放心。
开放日仪式后,服刑人员亲属与服刑人员在教学楼三楼开展亲情帮教活动,一滴滴真情的泪水、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温暖着每一名服刑人员及其亲属的心。
为喜迎蛇年新春,丰富民警文化生活,提升民警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营造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2025年1月17日,青海省女子监狱举办庆祝警察节暨迎新春文艺会演。
在《祖国不会忘记》的激昂旋律中,文艺会演正式拉开序幕,机关第三党支部以独具韵味的节奏、诙谐幽默的语言,倾情奉上了一段满载祝福的《三句半》。
八监区党支部带来的小品《互联网体验》趣味横生,带大家体验了她们遇到的奇特经历。更有特邀小乐手带来古筝演奏《美丽中国》,可谓是“最美小警属”。
舞台剧《追寻》带大家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女警的坚毅与豪情。音乐剧《荣光》《若月亮还没来》让大家看到一个个身影从平凡中走来,从岁月中走来,向警心所向处走去,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歌伴舞《追梦行》《不忘初心》《萤火星》,让大家感受了警察的风采与担当,领略了在守护之路上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见证了巾帼女警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力量。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藏蓝岁月总是伴随相聚离别,文艺会演特别设置了一个庄重且充满意义的环节——2024年度退休民警职工荣休仪式,向数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岗位、扎根监狱事业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巍峨南山,见证着青海省女子监狱民警在风雨兼程中的芳华,更见证着青海省女子监狱民警让生命与使命同行、让光荣与梦想同在的辉煌!
青海省女子监狱始建于1954年1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地处南山路40号,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1954年1月1日,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处分别成立了青海省西宁新生土产加エ厂和西宁新生被服厂(内设女犯队)。
沁园春忆:青海塘河监狱,三千罪犯抗震救灾无一脱逃,创造了监狱史上的奇迹 -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