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历史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后人冠以“古”字,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古筝也非常推崇,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古筝属于弦鸣乐器,按其演奏技巧来分,属于弹拔类乐器。它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音色优美圆润清丽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古筝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古筝在秦国相当流行,而且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后人称筝为秦筝的原因。古筝最初是靠弹筝人自身指甲弹奏的。为了提高弹奏质量,增大弹奏力度和弹奏音量,弹筝人采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办法。古筝演奏技巧上的发展变化,较之其他乐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为最大。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按弦。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拔按弦技巧到复杂弹拔颤按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诗词中的古筝古筝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下面介绍两首我们背诵过的宋词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作者:张先(宋)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诗词中的古筝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作者:晏几道(宋)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还有很多的古诗词中都有筝的影子,更说明筝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古筝的结构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筝柱(也称雁柱、筝码)、筝弦、前岳山(前梁)、弦钉、筝盒盖、调音盒、琴尾、后岳山(后果)、边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挂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古筝的弦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xun读去声)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分瑟为筝”的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古筝的弦一般古筝为d大调,有绿色(或者红色)琴弦区分,就以d大调为例子,绿色弦为so,下面一根(靠自己的方向)是啦,古筝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所以只有五音,宫商角徵羽,1-2-3-5-6.一共21根弦,五个音区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fa是在3的基础上在琴码左边轻轻按下去得到,si是6弦的基础上在琴码左边按下去,力气要比fa大一点。古筝的弹奏指法右手的常用技法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刮等,左手的常用技法有按、滑、揉、颤等。勾“︵”―――中指抹“\”―――食指托“└”―――大指,三种最重要的指法,是学习其他指法的基础。古筝的弹奏指法弹奏位置:距前梁二寸左右位置。弹奏要领: ⑴手型要保持手臂下垂时的放松状态。既不要太张开,也不要握太紧。 ⑵单个手指弹奏时,手指小关节要主动,不要依靠手腕与大臂的力量,只限于关节演奏,手掌要稳固,不要跳跃震动幅度太大。 ⑶弹奏时用假指甲的平面触弦,避免侧面造成的杂音,另外,假指甲不要插得深,限于胶布以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