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琳(林),女,重庆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作曲专业。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1993年至2004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任作曲技术理论教授。曾任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
在课程方面曾教授“作曲”、“曲式与作品分析”、“旋律写作基础”、“民族器乐重奏训练”、“音乐欣赏教育导论”、“聆听与创造”等。由于教学工作的努力,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1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
除教学外,还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并创作了大量民族器乐曲,其中独奏曲《黔中赋》在北京市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获音乐创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文化部优秀创作奖;三重奏《春归原野》在第六届全国音乐创作比赛获奖;2000年古筝协奏曲《红河韵》在越南弹拨乐国际艺术节获奖。
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有重奏曲《木兰从军》《文姬归汉》《黛玉葬花》《春归原野》;独奏曲《黔中赋》《山魅》《剑令》《建昌月》《情景三章》《倚秋》《谐》《抒情幻想曲》;协奏曲《蜀籁》《无言韵一读李白词“菩萨蛮”》;群筝与人声《忆故人》等。
出版古筝独奏曲集《蜀籁》(2001年,与邱大成合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筝曲集》(1994年,香港文响乐社);民族器乐重奏曲集《春归原野》(2004年,与邱大成合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个人作品DVD、CD盘若干。并撰写出版了《美妙的曲式》(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旋律写作基础》(1999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两部专著,以及发表有《“聆听与创造”课程设计与实践》(2006年,《中国音乐》,第4期)、《筝曲“剑令”的创作思维及音乐语言》(1999年,《中国音乐》,第2期)、《民族传统乐曲旋律装饰及音乐思维》(1990年,《中国音乐》,第1期)等多篇论文。
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曾赴日本“四国大学”讲学;2006年应邀赴美国为“东方艺术中心”古筝团创作、排练;还多次赴新加坡、香港进行讲学、担任校外考试官等。
就职经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1983年-1993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3年-2004年)
获奖情况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筝独奏曲《黔中赋》曾在北京市、文化部获奖三重奏《春归原野》在第六届全国音乐创作比赛获奖古筝协奏曲《红河韵》在越南弹拨乐国际艺术节获奖
音乐创作《谐》(独奏曲)《倚秋》(独奏曲)《山魅》(独奏曲)《剑令》(独奏曲)《蜀籁》(协奏曲)《黔中赋》(创作)《建昌月》(独奏曲)《红河韵》(独奏曲)《春归原野》(创作)《春归原野》(创作)《木兰从军》(重奏曲)《文姬归汉》(重奏曲)《黛玉葬花》(重奏曲)《春归原野》(重奏曲)《情景三章》(独奏曲)《抒情幻想曲》(独奏曲)《无言韵—读李白词“菩萨蛮”》(协奏曲)《忆故人》(群筝与人声)
唱片、专辑《蜀籁》(2001年,与邱大成合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筝曲集》(1994年,香港文响乐社)
文章、论文《“聆听与创造”课程设计与实践》(2006年,《中国音乐》,第4期)《筝曲“剑令”的创作思维及音乐语言》(1999年,《中国音乐》,第2期)《民族传统乐曲旋律装饰及音乐思维》(1990年,《中国音乐》,第1期)
学术活动曾赴日本“四国大学”讲学2006年应邀赴美国为“东方艺术中心”古筝团创作、排练;还多次赴新加坡、香港进行讲学、担任校外考试官等
著作《美妙的曲式》(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旋律写作基础》(1999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春归原野-民族器乐重奏曲集》(2004年,与邱大成合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