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中华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古筝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不断的历史演化中,古筝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流派。
古筝艺术融合了多种美学,相较于其他一些乐器,古筝也更加注重演奏者演奏过程举手投足之间的神态美和气韵美。
不同的演奏者,不同的古筝在演奏的过程之中穿搭出来的精神内涵千差万别,赏乐之人也有着不同的体会,古筝文化包含着独属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思想。
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古筝也带上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是我国音乐演奏史上华丽的一章。今天,笔者便带大家领略行走了千年的古筝文化的精妙。
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关于筝的具体起源众说纷纭。
最古老的便是一些神话传说,但是带着神话和传奇色彩的这些故事传说没有任何的可信度。
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筝源于秦地,这种起源说的大意为在战国时期筝是一种兵器,其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粗暴,那便是将筝竖起,然后挥筝打敌人。有一句古语为“筝横为乐,立地成兵”。从这句古语考究,筝在古时确实被用作兵器。
逐渐的,人们在筝上加上琴弦,拨动琴弦便会有悦耳的乐声发出,于是筝也成为了一种乐器。
还有一说是蒙恬造筝,筝到了汉代已然十分普遍,汉代应劭有相关的书籍记载,或许是秦时蒙恬所造。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这种说法认为,筝的产生和其它的乐器息息相关,其一便是由瑟这一乐器分化而来的,其二便是筝的产生和筑有关,两者同宗同源,随着历史的演变产生了不同的演奏形式。但是筝是否是起源于别的乐器,暂时还没有定论。
东汉《风云通》中:“筝,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筝,鼓弦筑声乐也,从竹争声。”
据记载,筝最初是用竹而制,在春秋战国盛行的筝还是制作较为粗糙和简陋的竹制五弦筝。
随着筝的流行和乐器制作水平的提高,竹制筝因为其音色、材质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而被时代淘汰。
汉魏之前,筝便由竹制转变为了木制,其木制筝选用的木材为梧桐木,梧桐木燥而不裂,湿而不腐等特质使之成为了制筝材料的不二之选。
再来看看古筝的琴弦,古筝的弦数是由少增多的,最初的古筝为五弦,战国末期增至十二弦;魏晋时期沿用十二弦古筝。
时至唐朝,出现了十二弦和十三弦古筝并存的局面;宋朝,十三弦筝广泛流行;到了元代,开始出现十四弦筝。明朝,出现了十五弦筝;清末,十六弦筝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古筝艺术得到发展,如今古筝的弦数在十九至二十六根琴弦之内。其中二十一弦是更为普遍和常用的。
唐朝杜佑《通典》记载:“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宋朝陈旸《乐书》记载到:“今教坊无十二弦筝,本朝用十三弦筝”。
随着古筝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古筝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古筝在历史演变中,划分成不同流派和类型的原因也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性。
古筝演奏者不同风格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便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二便是不同地域古筝演奏家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地域对古筝演奏的影响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古筝音乐作品风格、语言的影响,其次便是对演奏者审美、艺术气质和演奏风格的影响。
浙江筝派起源于杭州,因为杭州在古时有“武林”之称,所以浙江筝派又叫“武林筝”。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曲》:“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
从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曲》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时钱塘江弹奏古筝的娱乐活动已经十分普遍了。
南宋之后,武林筝在民间普遍流传。筝在宋朝主要是作为宫廷中的演奏乐器,南宋灭亡后,宫廷的乐工流落民间,使得武林筝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潮汕筝派是由弦诗乐发展变化而来的,弦诗乐是潮汕传统合奏乐种,它是由琵琶、古筝等合奏而成的“细乐”。
关于潮汕筝派,较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在我国古代,战乱频发之时中原地区的民众会向南迁移,他们把筝带到了潮汕地区,之后便于潮汕的民情语境向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筝派。
潮汕筝派多表现潮汕地区轻松活泼的生活特色,潮汕筝派对具体的演奏形式不做规定,可以独奏,也可以与任何曲目进行合奏或者重奏。
潮汕筝派的曲目十分丰富,如《思凡》《北雁思归》《月儿高》《过江龙》等都是潮汕筝派的代表之作。
再来看看,北方比较典型的筝派,山东筝派是北派的典型代表。最早在战国时期,山东筝就已经存在了,同时,山东筝也是我国传播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古筝流派之一。
相关史籍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临淄地区的民众都很喜欢弹奏古筝。十九世纪初,山东筝在山东菏泽一带比较流行,并且菏泽一带也素有“郓鄄筝琴之乡”之称。
山东筝派按照曲目也大致可分为两类写情之作和写景之作。写情之乐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汉宫秋月》《美女思乡》等,表现出了人物心中哀怨和忧伤之感。
写景之乐曲多取材于山河等自然风光,《高山流水》《四段锦》跌宕起伏,优雅豪放。
河南地处中原,筝在传入中原之后也受到当地的戏曲、鼓子曲的影响,筝也与当地的“郑卫之音”结合成为了“中州古调”。
受终于地区民众性格豪迈的性格特征的影响,山东筝派所呈现出的风格也也比较高亢激昂。
最后,再来看一下陕西筝,陕西也是中国古筝的发源地,秦人最早使用的乐器是“筝”和“缶”,当两者一起敲击时,就形成了最早的“秦声”。
如今,真正的“秦声”已经失传,许多研究古筝的专家认为,或许其“秦声”在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秦腔”。
古筝起源较早,其演奏风格多样,在我国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也出现了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琴曲名篇。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广泛,同时《高山流水》也是我国古筝曲里的翘楚,大家对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故事并不陌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境况使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高山流水》便是俞伯牙的代表作,《高山流水》一曲带着作者对山水浓烈的喜爱,同时变化的音乐旋律和丰富的感情都彰显了该曲子的独特魅力。
无论字画,亦或乐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总在追求心灵相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高山流水》俞伯牙将对挚友钟子期的情感和对山水之热爱融合,达到忘我之境,乐器也是想要表现“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之境界。
《渔舟唱晚》是河南筝派的代表之作,《渔舟唱晚》的曲名出自《滕王阁序》,该曲表现的是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壮丽大好风光的赞美。
该曲子节奏先慢后快,乐曲包含着诗情画意,旋律流畅,情绪上层层递进。《渔舟唱晚》表现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湖光山色,渔舟竞相归来,渔人和而歌的情景。
《汉宫秋月》也是一首比较知名的古筝曲,该曲是由琵琶曲改编而来,《汉宫秋月》或许与马致远的《汉宫秋》有关。《汉宫秋》是一出元杂剧,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艺术与文学不论在何时间,在何空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千百年来,艺术与文学也碰撞了出了灿烂的火花,使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我国诗词文学辉煌,尤其在唐宋时期,诗人的诗歌也取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翻阅唐宋诗词,不难发现,以古筝为题材的古诗数量非常之多。
白居易便是一位筝乐爱好者,白居易在被贬谪时,便以听筝乐为乐,派遣心中的苦闷。据相关记载,白居易创作的关于筝的古诗多达二十余首。
《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便是取材于张若虚的诗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所表现的境界正是张若虚在诗中所表达的。着重表现题目中的五字:春、江、花、月、夜,将人引入一个宁静悠远的夜景之中。
再如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时写下的《枫桥夜泊》,科举落榜,忧思苦闷,在途中写下这首诗。
之后古筝大师王建民先生将其编成古筝曲,将张继对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愁苦之情用乐符表现出来。
古代诗词与古筝的交融使得古筝曲融入了诗词所表现的意境,古筝的情感便愈发的丰富,同时,古筝也给诗词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两者相得益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的交融碰撞使得两者更加熠熠生辉。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其音色悠扬,承载的感情丰沛,同时不同的地域特色又使得古筝呈现出了不同的流派,更加的精彩纷呈。古筝的音域很宽,可以豪迈奔放,也可以柔美婉约,给予听者良好的体验。
在与诗词的碰撞之中,古筝的演奏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筝曲。
同时,演奏者在表演时也需要让自己于的气息与古筝和谐统一,人们欣赏古筝乐曲时,除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也可以使自己在精神、意境和感情上得到升华,这便是古筝的魅力所在。
[2]林爱淋.意境淡雅文化深厚的古筝曲《渔舟唱晚》[J].音乐创作,2020
[3]高芙蓉.关于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应用[J].北方音乐,2020
[4]户献文.中国古筝现代演奏技法的当代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500W以下负载0噪音!技嘉白金雕1000PG5评测:转换效率远超白金认证标准
支持苹果 HomeKit/可作耳机挂架,Yeelight 推出幻彩桌面氛围灯
首搭英特尔酷睿 Ultra 5 226V 处理器,宏碁 Swift 14 笔记本上架
成才奇书 #育儿经验分享 #育儿书籍推荐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书籍推荐 #大英百科全书儿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