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倒闭近7000家!利润大幅暴跌2.36亿,中国的钢琴热为啥没人买单了?
全国琴行最近可不太平,短短1年就有7000家挂了“停业”牌子,连老大哥珠江钢琴都扛不住,年度亏损直接写成2.36亿元。有人说这波冷空气只是短暂感冒,可回头看看——过去几年的关门名单加一块,数量已经摸到3万大关,寒冬似乎真有点“常驻”的意思。
先瞅瞅眼前的症结。音乐培训班的生源肉眼可见地稀少,2018年起不少省份陆续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减负政策也同步发力。“考级九级加10分”这一招不灵了,家长们的算盘自然重新拨动:孩子没兴趣,再没有升学红利,昂贵钢琴就变成客厅里的“大型置物架”,二手平台上一下子冒出一片卖家,可惜买家寥寥。
疫情更像最后一记闷棍。琴行无法线下营业,课时费打到骨折依然门可罗雀;存活下来的只能疯狂降价拉人,却依旧填不满空空的琴凳。下游凉了,上游就积货——仓库里的成品钢琴一排排睡大觉,场地租金、原材料账单、员工工资却一分不少。于是,珠江想转型,别的小品牌干脆改做家具,挺不住的只能认输。
说到这儿,别忘了钢琴曾经火得离谱的日子。追根溯源,这件1582年就漂洋过海来到皇宫的洋乐器,最初只有贵族能弹。1870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开了首家西洋乐器行,爱凑热闹的市民才算见到线年新式学堂兴起,让更多孩子听到黑白键的声音。可那时候,普通家庭负担不起高昂学费,钢琴依旧是稀罕玩意儿。
2001年,珠江成为首个加入国际钢琴制造商协会的中国品牌,这条新闻让国人倍儿有面子。紧接着,艺术加分政策铺开,“课外考级=升学捷径”一传十十传百,琴行和老师们顺势迎来淘金年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朗朗牵着5岁小女孩一起弹《星光》,电视机前的家长心里噌地亮了灯:“我家娃要是也能上那舞台就好了!”于是,中国“琴童”数量从2000年不到1000万,一路窜到2017年的4000万。钢琴行业顺着这股热浪,大到制造商、小到街角琴行,全都尝过甜头。
2019年起,二手钢琴如潮水般涌上网,很多卖家心里清楚:几万块买来的设备,如今愿意出半价的人都稀少。琴行抢学生抢得面红耳赤,不少门店三个月没签新学员,只好关灯锁门。如今,摆在厂家面前的难题是:库存怎么清?转型做家具、智能电钢还是线上课程?珠江已经试水多条赛道,暂时还没跑出同当年考级模式那样的爆款。业内人士倒也没全然悲观,他们提到,随着素质教育的新风口和线上教学的成熟,钢琴或许会在更灵活的场景里“复活”——只是这条路不再靠加分,而得靠真兴趣、真体验。
回头算一笔账:历史、政策、消费心理,每一步都在悄悄改写钢琴的命运。从皇室专属到全民热潮,再到今天的漫长低谷,这门生意经历过的起落,堪称一段活教材。寒风的确刺骨,可谁知道下一个灵感在哪呢?黑白键还在那儿,音乐的故事,总会有人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