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工盲童》、《一块煤的利益之旅》、《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
2003年6月19日,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一经刊发,引来了整个新闻界的震动。“原来新闻还能这么写啊!”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最怀念这些记忆。但这些闲情逸致对于今日北京人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崔钢林在交通高峰期到这些地点去,那么他花费的时间将分别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两个小时。
一次普通的塞车事件也能被他写得如此生动好读,甚至有种文化感,不愧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
最近,李海鹏的另一篇旧文《车陷紫禁城》,被一位60万粉丝的微博网友翻出,并毫不吝惜地赞美他的写作功底——
“冷峻肃杀的风格,表达精准清晰,详细的采访和细节的观察真是让人五体投地,人家也不需要炫耀写法、不硬煽情,一句描写就能把你拉回现场,全都是厚实的功夫”。
李海鹏故事写作的秘笈,其实也是顶级媒体讲故事的方法,“成功的非虚构作品可以有千百种样貌,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富有运动感,像大河滚滚向前。”
比如《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就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冲突,由此找到了“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
文章发出后,所有记者都用李海鹏文中的描写追问才力的母亲,“你昨晚上做了什么梦呢?”
面对这一现象,非虚构作家杨潇也不禁感叹:“这就是名篇或者名作,能够给你带来的新鲜眼光和视角。”
这篇文章也因此获得了当年南方周末的杰出特稿奖,被新闻界公认为中国式特稿的开篇之作。
2006年,《南方周末》在复旦大学专为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举办了专题研讨会。
直到今天,李海鹏的诸多名篇,依旧被很多非虚构写作者奉为特稿教科书。其中的写作技法也一再被大家分析拆解,并进行摹写学习。
如果我们这些非虚构初学者,想记录日常生活中身边人的故事、我们身处这个时代里的真实故事,是否也可以跟着这位业界老师傅,学一下顶级媒体里的故事写作秘笈呢?
在南方周末参与了中国式特稿开创后的第六年,李海鹏成为了《人物》杂志改版以来的第一位主编,开启了他职业生涯新的一站。
早期的办公室里,还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个人。“我希望杂志能够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成为第一流的杂志,甚至比那更好。”
李海鹏当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采写标准——每1000字就要有1个消息源,以此类推。
这一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我们的报道质量开始明显地领先于同行,也持续和频繁地涌现格外精彩的、轰动一时的作品。”
为了寻找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李海鹏在编辑部强调,“线次开始”。他崇尚“海量采访”,也称其为“灭绝式采访”。
“我觉得这也太恐怖了,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今天把这个人写了,特别是封面报道,那你们其他人就不要再做了,因为你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现任谷雨工作室编辑总监的赵涵漠,彼时正担任《人物》杂志副主编,她对此感受至深。她写过一篇名为《地下室里的沈文裕》的稿子,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这篇稿子历时整整6个月才完成。
在李海鹏和几位资深编辑的努力下,编辑部成长出了一支非虚构写作的新生力量:写出《北京零点后》的王天挺,写出《北京,两千万种死法》的钱杨,写出《东莞制造》的魏玲,当年都只是应届生,如今都已成为了业内知名的非虚构作者。
从记者到主编,李海鹏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他文字之外的才华,从此成为特稿界里的风云人物。
2014年,他带着他培养出来的特稿团队跳槽,进入了《时尚先生》担任总编,再一次将自己充满灵感的特稿基因注入了这本杂志,并成立了“特稿实验室”。
他敏锐地再次察觉,非虚构写作初学者身上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法让故事运动起来。
“写作范式是最重要的,如何将现场观察、他人叙述、概述总结、背景交代、直接引语等,有层次、科学配比地串联起来,让他们以一种运动的方式轮转起来,这是一项可以教会的技术。”
他这套“让故事运动起来”的方法,成为了打造名作的制胜法宝,也让无数优秀的作品在他的“特稿实验室”诞生。
其中就有以120万高价被乐视买下电影版权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作者杜强也因此获得了第四届“人民文学之星”非虚构奖,成为了明星作者。
杜强为了这篇特稿,先是去到东北,花了几天时间和事件与主人公建立信任,之后又花了10来天进行采访,后来又辗转到威海等地继续调查。他前后写了五稿,每次改动都很大。
但这并不影响李海鹏从一开始就看好这个故事。在他看来,轰动性的选题、丰满的细节、声音的重述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都是《太平洋大逃杀》获得成功的原因。
最终,不出所料,这篇万字左右的文章在微信平台累积的总阅读量3000万+,新浪微博评论10万+,覆盖人数接近《盗墓笔记》,阿里、博纳、乐视、中汇等数十家影视机构联络购买版权,著名导演陆川评论说:“这直接就是一部电影,现在已经是一个80分的剧本了。”
有公司甚至邀请杜强去做编剧,但李海鹏却对杜强说:“编剧在北京就有20万,全中国会做非虚构的人不超过20个。”
这样的特稿商业变现案例接二连三成功兑现,让李海鹏成为了真正的“故事经理人”。
他说:“非虚构写作曾经是新闻记者、作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御苑……如今几乎没有什么题材不能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呈现。”
而李海鹏将这套曾被《人物》杂志团队、《时尚先生》特稿实验室等验证有效的写作系统方法论,倾囊相授,带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加入他的“特稿学习队”。
1、课程高度系统化,依照非虚构写作的学习进程和工作次序进行排列设计,让你从0-1完全体会非虚构写作者应该如何工作。
6个板块,24节课,从基础到进阶,涵盖了从寻找选题、如何采访、如何设定故事线、搭建结构等非虚构写作涉及到的每一个工作步骤。
课程将结合数篇非虚构名作进行讲解,既有《举重冠军之死》《车陷紫禁城》等李海鹏亲笔作品,用原作者视角解读文字背后的巧思;也包含他麾下特稿团队的多篇非虚构名作,用作家眼光剖析作品。
既会教授宏观上的写作战略,例如故事结构搭建、深层故事挖掘、叙事轮转技术,又讲解微观上的操作技巧,例如叙事节奏微调、文字表达、写作视角转换等。
2、李海鹏式的全新写作视角,让你因掌握写作规律而游刃有余,而不是因陷入观念的谜团而手足无措。
你会发现,你的写作逻辑会产生一连串的改变——比方说,在非虚构写作中,结构、节奏等等,一般会被认为是写作的关键要素。
在李海鹏的眼里,其实它们并不是要点,甚至情节展现也不是要点,故事的运动感才是要点。这一独特眼光,正是李海鹏打造无数名篇的秘诀所在。
3、或许你曾经接触过非虚构写作课程,但李海鹏要教给你的是真正的“进阶版”。
在课程设计上,李海鹏特别设置了“基础篇”,教你单凭“基本款”写作技巧,也能写出非常好的非虚构作品;同时设置“进阶篇”,教你如何更进一步,让作品达到作家级的水平。
对于这样的课程设计,李海鹏有自己的灵感与巧思:“基础款课程就像钢琴课程,学好了,你就理解了音乐的规律王国;进阶款课程就像爵士乐课程,让你理解音乐的更多可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某种程度上,进入自由王国。”
李海鹏曾说:“写作,能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流传。”在被社交媒体、算法、AI、短视频充斥的世界里,仍旧有人留守阵地,试图带你努力抵达复杂的真实,从平凡中提取伟大,从社会的细微角落照进时代困惑,用故事击穿生活的表层。
来,这一次,和我们一起,在真实、非虚构的世界里,跟随李海鹏——全中国最好的非虚构作者之一,组装属于你的“故事机器”,让它高效而且优美地运转起来,聆听和记录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感受非虚构写作的力量。
7月9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太空返回后首次公开亮相。航天员王浩泽分享“太空出差”的经历与感悟。
一女子强搂亲吻1岁多男孩,男孩妈妈:孩子当晚就高烧,已被确诊是水痘(封面新闻)
一女子强搂亲吻1岁多男孩,男孩妈妈:孩子当晚就高烧,已被确诊是水痘(封面新闻)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旗下短视频产品 】
2015年以来,以白所成为首的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为攫取非法利益,开发建设苍胜科技园、百胜大厦、腾龙、鑫百利、王者红楼、白鹤公馆等41个大型赌诈园区。招揽吸引大量赌诈犯罪团伙入驻,并不断招募、诱骗国内人员非法出境参与赌诈活动。近日,白家犯罪集团专案已提起公诉。
岳阳晚报7月10日讯(周磊 李时雨)近日,岳阳市城运集团在该市中心医院新老院区间开展无人机物资运输,利用无人机送检样本、运送消毒器材,并配有医用级恒温箱,将原本近30分钟的运输时间缩短至10分钟左右,单次运送能力达10千克,实现点对点无人配送。
双车齐发,一汽-大众两款新车型在成都下线日,在成都经开区的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捷达品牌全新VS8车型和全新一代速腾L车型正式驶下生产线。此次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双车”齐发,进一步丰富了“成都造”汽车产品矩阵,也为成都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近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发布《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迁址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前公示》和《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迁址新建工程项目(发热门诊楼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前公示》,蓟州区中医医院将迁址新建,位于蓟州新城区域内。
大同多方回应“两环卫工从8吨垃圾中找回手表”:是游客打投诉电话,能力范围内会帮
近日有媒体报道,7月1日下午,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上不慎遗忘。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随后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
松雅湖骑行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轮反复在减速带上震荡。这么大一个长沙,就找不到一个及格的骑行场地,和深圳差太远了!!!!
古建爱好者最近都在刷屏吧?川西民居活化石终于动线月开工的井研雷氏民居大修,是这座清代四进四合院近200年来头一回动手术。好家伙,127间房12个天井的庞大体量,全靠老匠人用传统手艺一根根木头编号拆修。要我说,这工程早该启动了——再不修真怕哪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