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7,李志明关掉第37次房贷计算器页面,屏幕蓝光刺得他眼眶发酸。他听见妻子在卧室压低声音打电话:“妈,下个月化疗费我们想办法凑…对,志明刚被降薪…”
志明拿出抽屉里的降压药,混着冷咖啡吞下。电脑右下角弹出新邮件——《关于调整P7职级薪酬结构的通知》
“绩效工资占比从30%提升至70%。”他快速换算:年薪将从82万腰斩至45万,但每月1.2万的房贷不会少一分。
这时,志明突然抓起车钥匙冲下楼,钻进那辆贷款未还完的Model Y。深夜的北京五环上,车载导航机械报数:“正在为您接单,目的地:首都机场T3航站楼。”
李志明的遭遇绝非个例。2025年,一线城市中年家庭房贷的中位数已攀升至1.2万/月,占家庭收入比例超过60%。北京某房产中介透露:“总价500万的房子,首付35%后贷款325万,30年月供约1.7万——但城镇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40万。”
“房子不是资产,而是吞噬未来的负债。”某网友在断供维权群里的发言,获得2.3万次点赞。
当李志明在机场接到第4位乘客时,他的前同事正在会议室经历“AI面试官”的审判。某跨境电商引入DeepSeek客服系统后,35人团队缩减至5人——留下的不是资深员工,而是“最会训练AI的年轻人”。
基础岗青春税:某银行招聘要求标注“35岁以下优先”,40+求职者简历回复率不足10%。
经验贬值陷阱:15年采购经验构建的供应链模型,被AI用15分钟生成更优方案(误差率从0.7%降至0.08%)。
“我们像被扔进碎纸机的合同。”某通信公司被裁工程师苦笑。行业报告显示,35岁以上员工在AI替代风险岗位中占比高达47%,而企业培训资源向25-30岁群体倾斜度同比增加210%。
凌晨3点,李志明在充电站遇到开蔚来跑滴滴的赵斌——前年薪百万的芯片架构师。两人分享同一包红塔山时,赵斌突然问:“知道为什么中年人不辞职吗?”
沉默成本诅咒:某调查显示,持续还贷5年以上者,76%认为“放弃房子等于承认人生失败”!
社交媒体上,“苟住”线亿次。某大厂员工在匿名区写道:“每天开会装忙,其实在算房贷余额。宁可被PUA十年,也不敢赌断供后的征信黑名单。”
数据显示,AI运维、养老护理、新能源维修成为2025年转型三大热门赛道。
苏州试点的“房贷缓冲险”引发关注:参保者失业后可暂停还贷6个月,政府与银行按1:1比例承担风险。首批3000个名额,57秒内被抢空。
当李志明完成最后一单,朝阳正刺破雾霾。车载电台播放着新政策:“国务院拟推出40年超长房贷周期…”后座乘客突然开口:“师傅,您这车机系统改写过吧?响应速度比我的还快。”
这一刻,李志明摸到裤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偷偷开发的自动驾驶优化代码。或许正如某转型网约车的程序员所说:“寒冬再长终会过去,但活下去的前提是敢于砸碎枷锁。”
我还有二十四万的房贷没还,还有17年多。不知道要还多久,真是后悔买房子了。
经济枷锁:房贷成为中年人的“终身负债” 李志明的遭遇绝非个例。2025年,一线城市中年家庭房贷的中位数已攀升至1.2万/月,占家庭收入比例超过60%。北京某房产中介透露:“总价500万的房子,首付35%后贷款325万,30年月供约1.7万——但城镇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