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被授为翰林编修。后弃官返乡,决定兴办教育,并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热心鼓励和扶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8岁时割下胳膊上的肉给母亲做药,36岁时自学化学研制炸药暗杀慈禧,49岁担任北大校长,带领北大成功改革,成为中国顶级学府;他就是
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1904年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为了对抗清朝统治,他曾加入暗杀组织成为“暗杀团团长”,自学化学研制炸药准备暗杀慈禧,后计划失败;第二年加入同盟会,跟着孙中山一起闹革命。1911年革命有了成果,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
1917年在沈步洲和孙中山等人的劝说下接任北大校长一职,带领鲁迅、周作人、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奇才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北大。
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在他的引领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学术自由、思想活跃的殿堂。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
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蔡元培重视学术研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无数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大走出的杰出校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教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然而当1940年因病去世时,死后没有一间房,没有一寸土地,住院期间欠下了数千元医疗费,入殓时的棺木都是朋友筹集的,实在令人唏嘘。
蔡元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点亮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希望之光,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